摘要:高一阶段化学科的有关知识要点为你介绍:如果你对你要学的东西不感兴趣,你会很痛苦。与其天天活在苦恼中,不如主动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。这样你会渐渐觉得学习变得容易了。以下是边肖编的一级学科的知识点。希望你能喜欢!高层次学科相关知识要点11.硅...
如果你对你要学的东西不感兴趣,你会很痛苦。与其天天活在苦恼中,不如主动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。这样你会渐渐觉得学习变得容易了。以下是边肖编的一级学科的知识点。希望你能喜欢!
高层次学科相关知识要点1
1.硅: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,占地壳的26.3%,仅次于氧。它是一种嗜氧物质。
元素以氧化物和高熔点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岩石、沙子和土壤中,占贝壳质量的90%以上。位于第三周期,在IV A族碳的下面。
Si对比c
外层有四个电子,主要形成四价化合物。
二氧化硅(SiO2)
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二氧化硅,包括晶态和非晶态。是应时常见的结晶二氧化硅,其中无色透明的为水晶,有彩色条纹或层次的为玛瑙。二氧化硅晶体具有三维网络结构,其基本单元是[SiO2],因此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,应用广泛。(玛瑙饰品、应时坩埚、光纤)
物理:高熔点,高硬度,不溶于水,洁净的二氧化硅无色透明。
化学:化学稳定性好,一般不与除HF以外的其他酸反应,能与强碱(NaOH)反应,为酸性氧化物,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。
SiO2+4HF==SiF4↑+2H2O
SiO2+CaO=== = =(高温)CaSiO3
二氧化硅+2氢氧化钠= =二氧化硅+H2O
HF不能用玻璃瓶装,装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要用木头或橡胶塞紧。
三。硅酸(H2SiO3)
非常弱的酸性(比碳酸弱)和非常低的溶解度。由于二氧化硅不溶于水,硅酸通过可溶性硅酸盐与酸性比硅酸更强的其他酸反应来制备。
Na2SiO3+2HCl==H2SiO3↓+2NaCl
硅胶多孔疏松,可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。
四。硅酸盐
硅酸盐是由硅、氧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,分布广泛,结构复杂,化学性质稳定。一般不溶于水。最典型的代表(除Na2SiO3和K2SiO3外)是硅酸钠Na2SiO3:可溶,其水溶液称为硅酸钠和硅酸钠,可用作肥皂填料、木材阻燃剂和粘合剂。常用硅酸盐产品:玻璃、陶瓷和水泥
动词 (verb的缩写)简单硅
与碳相似,有两种:结晶和无定形。硅的晶体结构与钻石相似,为灰黑色固体,具有金属光泽。它具有高熔点(1410℃)、高硬度、脆性以及在室温下不活跃的化学性质。是良好的半导体,应用:半导体晶体管和芯片,光伏电池,
6.氯:位于第三周期的VII A族,原子结构: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。
Cl-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,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。
七。氯气
物理性质:黄绿色气体,有刺激性气味,在压力和冷却条件下溶于水、液体(液氯)和固体。
方法:二氧化锰+盐酸(浓缩)=二氯化锰+二水+氯气
闻法:用手轻轻扇动瓶口,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。
化学性质:具有活性、毒性和氧化性,能与大多数金属结合形成金属氯化物(盐)。也能与非金属反应:
Na+Cl2 = = =(点火)2NaCl 2Fe+3Cl2 = =(点火)2FeCl3Cu+Cl2===(点火)CuCl2
Cl2+H2===(点火)2HCl现象:发出淡白色火焰,产生大量白雾。
氧气不一定参与燃烧,物质不能只在氧气中燃烧。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,一切放出光和热的激烈化学反应都叫燃烧。
Cl2的使用:
①自来水消毒Cl2+H2O = = HCl+HCLO2HCLO = =(光照)2HCl+O2↑。
将2体积氯气溶于1体积水中形成的溶液为氯水,黄绿色。其中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漂移性,在消毒和漂白方面起主要作用。次氯酸呈弱酸性,不稳定,遇光或热分解,长时间放置会失效。
(2)配制漂白粉液、漂白粉和漂白粉精
漂白液Cl2+2NaOH=NaCl+NaClO+H2O,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得多,可长期存放制备漂白粉(有效氯35%)和漂白粉浓缩液(充分反应有效氯70%)2c L2+2Ca(OH)2 = CaCl 2+Ca(ClO)2+2H2O。
③与有机物反应,是重要的化工物质。
④用于提纯硅、锗、钛、钛等半导体。
⑤有机化工:合成塑料、橡胶、人造纤维、农药、染料、医药。
八、氯离子检验
使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去除干扰离子(CO32-、SO32-)
HCl+AgNO3==AgCl↓+HNO3
NaCl+AgNO3==AgCl↓+NaNO3
Na2CO3+2AgNO3==Ag2CO?3↓+2NaNO3
Ag2CO?3+2HNO3==2AgNO3+CO2↑+H2O
Cl-+Ag+==AgCl↓
九。二氧化硫
方法(形成):硫磺或含硫燃料燃烧(硫磺,俗称硫磺,为黄色粉末)。
S+O2===(点燃)SO2
物理性质:无色,有刺激性气味,易液化,溶于水(1: 40体积比)
化学性质:有毒,溶于水,与水反应生成H2SO3。形成的溶液呈酸性,有漂白作用,加热后会变回原来的颜色。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,会分解回水和SO2。
SO2+H2OH2SO3因此,这个结合和分解的过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,这是一个可逆反应。
可逆反应——在相同条件下,可以发生正向反应或逆向反应方向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,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。
X.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
自然界中一氧化氮的形成条件是高温或放电:N2+O2 = = = = = = = =(高温或放电)2NO,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,在常温下会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氮:2NO+O2==2NO2。
一氧化氮简介:无色气体,是空气体中的污染物。少量的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。
二氧化氮简介:红棕色气体,有刺激性气味,有毒,易液化,溶于水,与水反应。
3NO2+H2O==2HNO3+NO
XI。空气污染
SO2和NO2溶解在雨水中形成酸雨。预防措施:
①从燃料燃烧开始。
②从立法管理入手。
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。
④从废气回收入手,化害为利。
(2SO2+O22SO3SO3+H2O=H2SO4)
十二。硫酸
物理性质:无色粘稠油状液体,不挥发,沸点高,密度比水大。
化学性质:呈酸性,浓硫酸有脱水、吸水、强氧化作用。它是一种强氧化剂。
c 12h 22 o 11 = = = = = = = = =(浓H2SO4)12C+11H2O放出热量
2SO4(浓缩)+C = = CO2+2H2O+SO2 =
它也能氧化氢后面的金属,但不释放氢。
2SO4(浓缩)+Cu==CuSO4+2H2O+SO2↑。
稀硫酸:与活性金属反应释放出H2,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,与某些盐类反应,与碱性氧化物反应,与碱中和。
十三。硝酸
物理性质:无色液体,易挥发,沸点低,密度比水大。
化学性质:具有酸的一般性质,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。它也能氧化氢后面的金属,但不释放氢。
4HNO3(浓)+Cu = = Cu (NO3) 2+2no2 =+4h2o
8HNO3(稀释)+3Cu = = 3Cu (NO3) 2+2NO =+4H2O
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,硝酸还原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。
硫酸和硝酸: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(如铁、铝等),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保护膜,使内部金属与酸隔绝,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。所以铁铝容器可以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。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必不可少的实验室试剂。它可以用来制造肥料、杀虫剂、炸药、染料、盐等。硫酸还用于提炼石油、金属加工前的酸洗以及制备各种挥发性酸。
3NO2+H2O==2HNO3+NO这是一种工业生产硝酸的方法。
十四。氨和铵盐
氨气的性质:无色气体,有刺激性气味,密度小于空的气体,易溶于水(且速度快),体积比为1: 700。溶于水,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:NH3+H2O=NH3?H2 H4 ++ OH-可以做红色喷泉实验。生成氨一水合物NH3?H2O是一种弱碱,不稳定,会分解,加热时更不稳定:NH3。H2O = = (△) NH3 ↑+H2O。
浓氨水易挥发除去氨气,有刺激性和难闻的气味。
氨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:NH3+HCl==NH4Cl(晶体)
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,它是氮肥工业、有机合成工业和制造硝酸、铵盐和纯碱所不可缺少的。氨气很容易液化成液氨,在气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,所以也可以用作制冷剂。
铵盐的性质:溶于水(很多肥料都是铵盐),受热易分解,放出氨气;
NH4Cl==NH3↑+HCl↑
NH4HCO3==NH3↑+H2O↑+CO2↑
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氨气:(干铵盐和碱固体混合加热)
NH4NO3+NaOH==NaNO3+H2O+NH3↑
2nh 4cl+Ca(OH)2 = = CaCl 2+2H2O+2nh 3↑
用向下空气法收集,用红色石蕊试纸检查收集物是否满。
高层次学科相关知识要点2
一、氯气的化学性质
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:最外层有7个电子,所以氯原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。
到8电子饱和结构,所以Cl2突出的化学性质是获得电子的性质,即表现出强氧化性,如
Cl2可以氧化:
①金属(钠、铝、铁、铜等。);
②非金属(H2、P等。);
③某些化合物(Br-、I-、SO2、Fe2+、SO32-等。).
(1)与金属反应
Na+Cl2点燃2Na+Cl2(白烟);Cu+Cl2点燃CuCl2(产生棕色烟雾)
2Fe+3Cl2点燃2FeCl3(棕色烟雾,溶于水时呈黄色)
(2)与非金属反应
H2+Cl2点火或点亮2个HCl
点火:瓶口有白雾的淡火焰;照明:会有爆炸
2P+3Cl2点燃2PCl3(雾,Cl2不足);2P+5Cl2点燃2PCl5(烟雾,足够的Cl2)
(3)与水反应:Cl2+H2O=HCl+HClO(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,但具有强氧化性。)
【说明】a .氯水通常密封储存在棕色试剂瓶中(易被光或热分解的物质储存在棕色试剂中。
在瓶子里)。
B.Cl2可以使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,然后褪为白色。
(4)与碱反应:Cl2+2 NaOH = NaCl+NaClO+H2O;
2cl 2+2Ca(OH)2 = CaCl 2+Ca(ClO)2+2H2O
漂白粉和漂白粉的漂白原理:Ca(ClO)2+2 HCl = CaCl 2+2 hclo;
Ca(ClO)2+H2O+CO2=CaCO3↓+2HClO
(5)与一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:
Cl2+2KI=2KCl+I2(用湿淀粉KI试纸检查Cl2)
2FeCl2+Cl2=2FeCl3
Cl2+Na2SO3+H2O=Na2SO4+盐酸
二、氯气的实验室制备
1.反应原理:使用强氧化性物质(如MnO2、KMnO4等。)与浓盐酸反应。
4HCl(浓缩)+MnO2△MnCl2+2H2O+Cl2↑
2.实验装置:根据反应原理、气体净化、收集、尾气处理等实验步骤和常用仪器的性能,制备干燥纯净的Cl2。
高层次学科相关知识要点3
一、焦点聚集
1.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
2.离子反应
3.氧化还原反应
4.分散胶体
第二,知识网络
1.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
(1)物质的分类
它是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和研究的基本方法。它可以把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,帮助我们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。分类应该有一定的标准,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和树形分类。
(2)化学变化分类
化学变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:
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和反应物、产物的种类,化学反应可分为:化合反应、分解反应、取代反应、复分解反应。
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,化学反应可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。
③化学反应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,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。
2.电解质和离子反应
(1)电解质的相关概念
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: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;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。
②电离: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运动离子的过程。
③酸、碱、盐是常见的电解质。
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所有阳离子都是H+的电解质;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-的电解质;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有金属离子和酸离子或铵离子。
(2)离子反应
①有离子参与的一种反应叫做离子反应。
②复分解反应本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。
置换反应的条件是沉淀、气体和水。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,就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。
(3)溶液中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。
(3)离子方程式
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公式。
离子方程式能更好地说明反应的本质。通常,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,也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。
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照“写、拆、删、查”四个步骤。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,遵循质量和电荷守恒。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,反应中得到和失去的电子总数一定相等。
3.氧化还原反应
(1)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和特征
氧化反应是一种带有电子转移(电子的获得或损失或共享电子对的移动)的化学反应。其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。
(2)氧化剂和还原剂
反应中获得电子(或电子对偏压),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为氧化剂;失去电子(或偏离电子对)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增加的反应物是还原剂。
在氧化还原反应中,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,生成还原产物;还原剂经历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。
“脱氧剂上升,脱氧剂下降”
(3)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总数必须相等,价数增加和减少的总数也必须相等。
4.分散体系和胶体的性质
(1)分散系统
将一种(或多种)物质分散在另一种(或多种)物质中得到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。前者属于分散物质,称为分散质;后者起着包含分散质的作用,称为分散剂。当分散剂为水或其他液体时,根据分散颗粒的大小,分散体系可分为溶液、胶体和悬浊液。
(2)胶体和胶体的特性
①分散质粒径在1 nm 1nm~100nm之间的分散体系称为胶体。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,其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,属于亚稳态体系。
②胶体的特性
胶体的丁达尔效应:光束通过胶体时,由于胶体粒子的散射而形成光的“路径”,称为丁达尔效应。溶液中没有廷德尔效应。根据分散体系中是否存在廷德尔效应,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。
胶体粒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,可以吸附分散体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(或负电),所以胶体也具有亚稳态和电泳现象。
高水平学科知识要点及相关文章:
★高一化学学习方法要点
★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
★高一化学学习方法的归纳
★高中期中考试文科知识点化学总结
★高一化学学习小贴士
★高一期末五个化学复习计划。
★高一化学学习的变化和方法
★学习高中化学的五个关键点
★高中化学知识点大纲
★化学必修2“元素与化合物”知识及学习化学的五个要点
文章标题:高一阶段化学科的有关知识要点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danzhao1.cn/show-270503.html
本文由合作方发布,不代表成都卫校招生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成都卫校招生网
当前位置: 招生 > 分数 > > 高一阶段化学科的有关知识要点
TAGS: